全球消息!再见!麻风病康复村的“女儿”
志愿者高玲去世后,同事们收拾她的办公桌时找到一张牛皮纸信封,笔记依然清晰:“坛香鱼,总人数185,最大93岁,最小63岁……”志愿者程为民介绍:“这是高玲爱心志愿服务队一年前开展的活动。当时,有100多个志愿者参加,规模很大,全村的老人都吃到了坛香鱼。”
江苏省泰兴市麻风病康复村隶属于泰兴市疾控中心,高玲刚来时,居住在这里的麻风病康复者近200名,他们多为孤寡老人。高玲视他们为亲人,十四年来,作为志愿者,她真情坚守。
(资料图)
2023年大年初一,高玲去世的噩耗让江苏泰兴市麻风病康复村一下陷入悲痛中,村民们纷纷换下节日新装,赶去城里,希望能最后看一眼他们的“女儿”高玲。麻风病康复村的“女儿”再也回不来了。
麻风病康复村的“女儿”高玲(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)
老人怕她来更怕她不来,六本笔记记录十四年温情
“小高这样年轻,这样漂亮。我总叫她不要来,不要碰我们的东西。可是每次她走的时候,我们又总是忍不住问她下次什么时候再来,生怕她不来了。”77岁的叶乔最早认识高玲,也是第一个认高玲做“干女儿”的。
“她先是一个人来的,后来带着儿子一起来,那时候她儿子才桌子这么高。”老人比划着,泪水止不住,“不是来一两次,是逢年过节都来,休息天就来,从里忙到外。有人过生日她送蛋糕,有人生病她就送饭。后来,跟她一起来的人多了,修电灯、修下水管,什么事都弄……眼看着儿子大了,好享福了,人却没了。她才48岁啊!佤这个丫头(我的女儿)啊!”老人泣不成声。
麻风病康复村是个让人谈之色变的“隐秘角落”,高玲与之结缘,源于一个报道。
2009年,高玲看到电视里,一位杨阿姨从青岛来到泰兴,吃住在康复村,默默照顾着那里的老人。“原来泰兴还有个麻风病康复村,还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社会的关爱。”高玲深受感动。
第一次来到康复村,满腔热情的高玲不禁打了一个寒颤:这是怎样一群人?有的目光恍惚,有的脸部扭曲,有的手脚残缺,行动不便……看到一个个高龄的麻风病康复者年事已高又孤苦无依,高玲内心翻腾:这些老人,又有谁给他们帮助和亲情呢?高玲当即决定留下来,结果这一个开始就持续了十四年。
叶大爷的日光灯管换一下、季大爷的床单该洗了、多做几锅芋头烧肉、买药棉包扎伤口……在一本巴掌大的记事本上,记录着麻风病康复村老人们的生日、爱好、身体状况及要办的事项。像这样的记事本,高玲十四年记了整整六本。
麻风病康复村的“女儿”高玲(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)
老人再劝高玲不要再来,为让老人宽心她也曾“撒谎”
发现好多老人喜欢听黄梅戏,高玲便想着把戏班子请过来。结果戏还没开演,就吓跑了不少演员。高玲给戏班子讲老人的故事,讲自己的故事,磨破了嘴皮,打动了戏班子。开演的那一天,村里一片欢腾,老人们像过节一样。高玲看在眼里,心也融化了。
那时,高玲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,后来工资涨了些,但幅度也不大。当时一场戏的演出费是800元,一次演出就抵她近一个月的工资。她却说:“我觉得这钱花得值!”
后来,高玲每年都会请戏班子为老人们演出5场,近5000元的演出费用对高玲一家来说并不是小数目,但这场热热闹闹的大戏,一唱就是10年。
刚开始,康复村的老人们以为高玲很有钱,后来才知道她是个家境普通、收入不高的小年轻,便纷纷劝她不要再来,就算来了,在他们身上也少花钱,毕竟家中还上有老、下有小,需要照顾。
对此高玲总是宽慰老人:“不打紧,家里开支总归是够的。”事实上,她为了让老人们宽心,不够“诚实”。高玲的爱人收入也不高,为了节约开支,过年时一家三口没有添置一件新衣。
从2009年8月的那个“开始”到她离世,高玲累计志愿服务4900多个小时,自费开支80000多元,行程超28000公里。“我不图名,不图利,就图个精神快乐、生活充实。看到老人们开心了,我觉得这是自己最大的快乐。”当被问及初衷,高玲曾这样说。
2014年,“高玲爱心志愿服务队”正式成立,越来越多的人被高玲爱心力量感染,现已有志愿者217人,累计募集各类物资近40万元,累计参与志愿服务10000多人次。
高玲走了,麻风病康复村悲伤地失去了这个至纯至善的“女儿”,但“高玲”又还在,“高玲”们的故事还在继续……
志愿服务队不断壮大(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)